教育培训机构欺诈消费者的投诉途径: 遭遇教育培训机构诈骗,消费者可携带相关证据、合同等,向当地的教育局投诉,或向教育培训机构的行业主管部门和审批部门投诉,也可以向消协进行举报,同时向公安机关报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甄别非法办学机构办法: 1、合法的民办教育机构应具备以下资质和证照: 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民政部门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价格主管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 税务部门颁发的《税务登记证》;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 2、合法的民办教育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全日制学历教育学校必...
其实恐怖事件谣言传播速度非常快,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一、是谣言借助网络渠道实现了传播速度和广度的大跨越。互联网上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速度极快,尤其是在某一事件发生之后,查清事实真相确实需要一段时间,但网民则急于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在政府和传统媒体失语的这段时间内,互联网成为谣言产生的温床和散播的加速器。各方消息泥沙俱下地通过网络飞速传播,但真相总归只有一个,谣言却可以变身为多...[详情]
朋友圈养生谣言传播速度快。 谣言是有共性的,尤其是那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公众对此往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哪怕这个谣言看上去十分拙劣,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上当受骗。一方面是因为当今的食品安全状况还不能让人满意,有些传言固然会被事后证伪,也有个别“传言”最后被坐实的,彼此间真真假假、难辨真伪。另一方面则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知情权缺失,譬如“塑料紫菜”事件,虽然很多人怀疑...[详情]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稳定向好,但围绕食品安全的各类谣言时有发生,引发公众“舌尖上的焦虑”,也对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记者26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了解到,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10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及时组织辟谣,严厉惩处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信息公开是遏制谣言传播的利器。通知要求,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公开准确、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挤压谣言流传的空间。通知明确,谣言涉及的当事企业是辟谣的第一责任主体。对谣言明确指向具体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9日说,政府部门及时发布食品药品信息是遏制此类谣言传播的有效手段,信息公开既有助于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更是对违法者的极大震慑。“柿子酸奶同吃致死”“笔直黄瓜喷了药”……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类似食品安全网络谣言在微博、微信等载体上被几何倍数放大,且屡禁不止,成为网络空间一大“噪音”,也让老百姓对“舌尖上的安全”缺少信任感。颜江瑛...[详情]
高邮某地发生交通事故,被撞者不幸身亡,撞人者却跑了,多亏警察蜀黍凭着些微细节找到肇事者……清晨老汉被撞身亡现场留有少量鱼鳞老郑(化名)在高邮承包鱼塘。去年11月5日清晨5点多,老郑像往常一样,从自家鱼塘出发,到八桥菜市场卖鱼。5点35分左右,老郑行至高邮八桥某大酒店北侧,看到一名老汉倒在前方道路西侧,一动不动,地上有很多血。老郑怀疑该老汉遭遇了交通事故,立即打电话报警。接到报...[详情]
2018年2月12日上午案件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法院开庭审理,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原告张永焕家属的所有诉求,认定朱振彪的追赶行为与死者撞...[详情]
郭树清4日谈到财富管理时直言,庞氏骗局之类的金融诈骗不断变换花样,屡禁不止。维护金融稳定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