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养生谣言传播速度快。 谣言是有共性的,尤其是那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公众对此往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哪怕这个谣言看上去十分拙劣,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上当受骗。一方面是因为当今的食品安全状况还不能让人满意,有些传言固然会被事后证伪,也有个别“传言”最后被坐实的,彼此间真真假假、难辨真伪。另一方面则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知情权缺失,譬如“塑料紫菜”事件,虽然很多人怀疑大于相信,但似乎也找不到地方求证,权威失语的真空期会加剧公众的恐慌感。 谣言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谣言的表现形式和破坏力却是不同的。在早期的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路径非常单一,要么是论坛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9日说,政府部门及时发布食品药品信息是遏制此类谣言传播的有效手段,信息公开既有助于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更是对违法者的极大震慑。“柿子酸奶同吃致死”“笔直黄瓜喷了药”……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类似食品安全网络谣言在微博、微信等载体上被几何倍数放大,且屡禁不止,成为网络空间一大“噪音”,也让老百姓对“舌尖上的安全”缺少信任感。颜江瑛就此在当天举行的食药类事实查证与应对沙龙上表示:“对食品药品谣言就是要较真,就是要拿出科学和法律的武器,让谣言无处遁形。”她强调,食药监总局对监管信息执行“五公开”,即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年66岁的陈友清想不到还有人想当面对他这个救命恩人道谢。今年60岁的泾县汀溪高玖子女士如今在上海务工,她说年纪越大有些过去的事就越在心头缠绕,如果不能对陈友清道声谢,这辈子心里难安。陈友清现在和妻子生活在旭日天都小区,房子很小,至今还在工作,他喜欢说“人要知足”。 插队落户后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事情要从1970年1月说起。那时候陈友清才20周岁不到,和其他两名...[详情]
生命的最后几个月,7岁的宋源(化名)从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回到河北之后,一直在家里度过,姐姐和父母陪在身边。尽管有不少白血病患儿被成功治愈,但宋源从5岁确诊白血病,到治疗两年后,两次复发。他心里明白家里的付出,但从来没有说。直到最后一天,他呼吸困难,乡村医生上门备好氧气,家人在床边准备和他告别。他忽然微弱地对父母各说了三声“谢谢”,随后拔下氧气,安静地离开。他是3年前的...[详情]
最近,不少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又在谣传一些消息——“智能电表被加速,大批某地市民拒交电费。...[详情]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稳定向好,但围绕食品安全的各类谣言时有发生,引发公众“舌尖上的焦虑”,也对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