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已呈常态化现象,从行为分析涉及法律、公民素质、交通环境、管理等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行人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交通管理部门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存在针对性不强、宣传方式过于简单和流于形式等问题。行人安全教育也有待加强,目前学校对交通安全的教育仅限于上几堂课,开展几次“象征性”的活动,收效甚微,这与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机制、学校没有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动等有关。有些家长以身试法,带着孩子闯红灯,随意横穿马路。 2 处罚方式不合理 我国对“中国式过马路”采用“运动式”的治理方式,这意味着闯红灯在集中整治时可能受罚,但过...
儿童过马路打闹就注意不到对面的车,很容易发生车祸。所以儿童过马路一定不要打闹。 一些人问:如何教儿童正确过马路? 一、教育孩子平时要走人行道,走路要靠右行走,走路尽量走路边。 二、教孩子学会看红绿灯,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等一等”的交通规则。 三、教育孩子过马路的时候要走斑马线,向前走之前先停住看马路上有没有车 ,因为我们的交通规则中车辆都是靠右行走的,要首先...[详情]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之所以这么普遍,关键是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够。许多市民习惯自由过马路,缺乏规范行走意识、安全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详情]
中国式过马路与素质、交通、硬件设置等等有关,不理闯红灯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出成效。中国式过马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是一...[详情]
“中国式过马路”让许多人摇头叹息,从社会各阶层到交通管理方都有各自的看法,老百姓一致认为法不责众,人们不顾自身安全,无视法规;交通管理方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心态想的是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法不责众没有什么大碍,这是一部分老百姓“无基本底线、无基本原则”的心态体现。行人绝对是“弱势群体”,是什么原因让大家来集体“违法”,将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一些城市的非机动车道变成了事实上的机动车道,路边的人行道变成了临时停车场,不少红绿灯时间间隔太短暂,让行人来不及通过。所以“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客观上是因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不足造成的。 中外过马路对比“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人...
中国式过马路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是一种无意识的无意,而是有意识的故意。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环境中,一些伦理和规则发生颠倒。当你走在马路上被提出罚款的要求时,心中肯定会有些许的不满,不是因为罚款的多少,而是在于面子问题以及长期形成的心理常态。其实在国外,对于处罚的方式也不乏种种。 美国:美国闯红灯的处罚规定各州不同,不过罚款数额一般都在50美元至500美元之间。其中,加州洛杉...[详情]
还记得今年3月25日,新修订的《道交条例》出台后,网民们把行人比作路上的“大爷”,交通大整治1年多了,开车的朋友们都被管得服服帖帖,电子警察都快1.8万套。日前,交警部门明确表态:大整治向非机动车和行人延伸,如今,针对“大爷”们的电子警察开始在上海布设了! “电子警察”抓拍行人闯红灯的第一套设备安装在共和新路永兴路路口,从5月底投入试运行至今,已抓拍了300余条此类违法行为...[详情]
中国式过马路有四种心理:胆大妄为,认为车辆不敢撞自己;侥幸心理,认为在车流中穿行等发生意外的概率较小或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众心理,...[详情]
6月20日16时许,振兴街与建设路交叉口处,一位老人骑着三轮车由北向南过马路时,被一辆由西向东行驶的机动车撞翻在地,肇事车辆逃逸。...[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