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救援小知识 1.在救援现场应该组织大量生理盐水到救援现场,肢体被挤压超过24小时后开始出现肌肉坏死。一旦移开重压,坏死肌肉会释放大量的肌红素,蛋白,钾等电解质。迅速引起心肾衰竭而死。这就是很多被救人员在被挤压中还能说话,而救出几分钟后死亡的原因。因此在移开重物前就要为伤者滴注生理盐水,让伤者进行有效代谢,把血液中这些东西排出后再移开重物。否则一旦移开重物,死亡的几率很高。 2.从废墟中救出的人有些好像已经死亡,但其实是长时间埋在地下造成的窒息。如果抬出来后先不用布盖住,让其置于室外并洒些水淋一淋有可能会复活。 有人将地震应急救援知识总结成几句话方便记忆:发现生...
地震救援的专业能力提高了 在汶川地震前,不少人觉得抗震救灾,只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救援人员不怕苦不怕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渐渐明白,面对重重废墟,救人,救更多的人,离不开专业的救援力量。 据统计,当时参与地震救援的专业队伍人数仅有5千多人,参与救援的志愿者、解放军和武警人数虽众,但缺乏专业训练和设备,大多数人只能用最原始的铁镐铁铲施救,效...[详情]
地震后,大量房屋建筑顷刻间倒塌,很多人在家中来不及逃出而导致被倒塌或掉下的房屋断裂物压埋或砸伤,佰佰提醒,已经逃出的朋友,在搬运伤员...[详情]
一次猝不及防的灾难足以摧毁我们安全心理最后一道防线,这也是往往在经历灾难之后的幸存者往往陷入无限的恐慌之中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救援者需...[详情]
中国科学院专家5月9日在加德满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此次尼泊尔地震救援中,中国卫星提供的影像帮助发现了多处滑坡区和堰塞湖,直接支持了地震次生灾害分析,获得尼泊尔政府肯定。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所)赵伟博士说,卫星遥感成像技术是大范围地质灾害分析的基础。此次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中科院借助中国三颗卫星提供的数据,发现了30多处滑坡区,主要是小规模的滑坡或滑坡群;此外还发现四五处堰塞湖,并对堰塞湖发展动态进行了跟踪分析。调查表明,已经发现的堰塞湖水位暂时未见上涨,湖体面积未出现显著的扩大趋势。中科院尼泊尔地震灾害调查评估专家组8日与尼基建和交通部进行沟通,提供了他们发...
北京时间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5日14时30分,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410人死亡(其中:鲁甸县328人、巧家县69人、昭阳区1人、会泽县12人)、12人失踪(巧家县12人),2373人受伤(其中:鲁甸县1713人、巧家县290人、会泽县370人)。鲁甸震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佰佰安全网为您整合...[详情]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克拉发生8.1级地震,这是该国遭遇81年来最强地震,截止目前已有逾千人死亡。这场地震也波及到我国西藏部分地区,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救援过程中互联网公司发挥了必不可缺的作用。而互联网公司救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信息联络: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进行网络寻人、获取震区信息等;②捐款:互联网公司自身的捐款救助,也可提供网...[详情]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详情]
地震灾害往往给百姓房屋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日前,全国首个农村地震保险试点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启动,积极引导和支持保险业务开展创新服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