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以网络为媒介,其数字化、超时空、全球性特征使其远远超越传统的人际传播。每一个线上网民都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反馈者和传播者。尤其是在微时代来临后,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就像是一份个人海报。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谣言一旦发布,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形成浏览、转发、评价数量的几何式增长。方便快捷的发布方式、数量庞大的信息接收群体,都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便利的载体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迷惑性兼破坏性越来越明显。现阶段,我国网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些人自编自导,刻意制造一些蛊惑人心的谣言,引起社会恐慌;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的信息沟通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与此同时,许多无中生有、肆意恶搞的网络谣言亦频频出现,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公共秩序,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声誉。对于网民而言,如果不慎成为网络谣言的受众,就会逐渐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和辨别力,长此以往,就会对这种网络情境产生依赖。 因此,治理网络谣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应坚持标本兼治。首先...[详情]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食品谣言防不胜防;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从众心理加速传播。 针对网络疫情谣言的处理,需要根据实际情景而定,如果...[详情]
大家在上网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永远,怎样识别网络疫情谣言?佰佰安全网知识库中有专业介绍。...[详情]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谣言让大家防不胜防。转发谣言文章的不乏年轻人,文章中“实验”“bbc”“央视新闻”等字眼让年轻人也频频中招。近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谣言文章,65.6%的受访者觉得周围年轻人中招谣言的情况多。57.9%的受访者指出有图片和照片的谣言文章最不容易辨认。科学研究(62.8%)、权威媒体(62.2%)、著名教授(52.4%)是谣言最常用的旗号。65.6%受访者觉得周围年轻人中招谣言的情况多对于谣言文章,26.7%的受访者转发过,50.6%的受访者没转发过,22.7%的受访者不知道是不是谣言。研究生刚毕业的王静(化名...
勒索病毒、雄安新区、共享单车……5月份这些热门话题受到广大网民关注,各种网络谣言也趁机浑水摸鱼、混淆视听:“共享单车坐垫现‘艾滋针’,扎到就感染”“比特币勒索病毒可入侵手机”“雄安新区补偿标准公布”……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梳理了5月份十大网络谣言,以正视听。谣言十:一滴血可测癌症 5月初,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在网上引发关注,文章里提...[详情]
谣言一向都是伤人于无形的,特别是网络谣言,其依托于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社交平台,传播速度更快,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治安的影响更大。网络谣言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在网上兴风作浪,扰乱人心。关注信息安全的本安全网下面盘点了2015年网络谣言事件,希望大家能学会辨别网络谣言,并能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上网,不要随波逐流,做一个网络谣言的制造者或传播者。 网络谣言危...[详情]
炮制所谓《舆情员津贴奖金发放表》,自导自演所谓“舆情员北戴河会议”并编造散布“内部会议录音”……...[详情]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就成了让人们获取丰富信息的平台。而网络谣言的四处兴起,也为社会人群造成不少的恐慌。其中相关食品安全信息就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