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低碳建筑的核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此为基础进行设置。 以重庆市《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为例,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角度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拆除与回收利用阶段进行过程控制,该标准针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分别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从碳源、碳汇2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由建筑低碳规划、低碳设计、低碳施工、低碳运营、低碳资源化...
小编通过搜集资料整理为以下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输液止血带的消毒方法。 1. 止血带的回收及处理 将使用后的止血带由科室自行清洗消毒改为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浸泡于消毒液中→常水冲洗→加酶洗涤剂洗涤→专用长毛刷刷洗→常水冲洗→去离子水精洗→干燥箱干燥→用清洁包装袋包装→注明消毒日期、失效期、责任人→下送临床科室。每天更换。 2. 病区止血带连续使用1 h后未经任何消...[详情]
有的时候生病以后就会输液的,那么输液过敏反应的抢救处理是什么呢?下面佰佰安全网为大家介绍一下。...[详情]
有的人在输液的时候会出现过敏的现象,那么输液过敏反应的急救措施是什么呢?下面佰佰安全网为大家介绍一下。...[详情]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在现实中却呈逆向顺序。在中国,医院输液室俨然是最忙碌之地,“吊瓶森林”蔚为壮观。据统计,国际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水准,到了我国就变成了8瓶,称为“吊瓶大国”不过分。合理的输液可以挽救患者生命,而一次差错也可能让一个生命消逝,输液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关注。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叫停门诊输液。因此,我们应多了解一些护理急救知识,面对小病尽量不输液,生活中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让自己的 人身安全 能得到更多的保障。 滥用: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每年约有20万人...
8月9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曾经的输液区变得冷清,被改为“采血区”。作为“最后的给药方式”,输液是国际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也是公认的医学原则。多年来,这个基本原则在中国却出现了重大偏差:各大医院的输液室人满为患,“吊瓶森林”蔚为壮观。去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2016年7月1日...[详情]
昨天,寒冬里的一张照片引起热议。 照片中是一个生病的小男孩在输液,白头发的爷爷担心药水太凉对身体不好,将输液管含在口中捂热。老人就在孩子身后默默站着,这画面瞬间刺激了无数网友的泪点。而网友也因此炸翻了锅!觉得这太溺爱了: 很感动,怀念自己的爷爷: 理智地提出建议: 对孩子表达期许: 爷孙情深提供这张照片的是睢宁县桃园镇的张超,他说,1月30日上午,他的员工严重感冒,...[详情]
近日,安徽省儿童医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中毒患儿,年仅4岁的男孩竟然在输液时错输成洗衣液水...[详情]
9月6日上午8点多,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一私人诊所在给一名患感冒的年轻男子输液时,突发意外,男子猝死,目前相关部门已对此事展开调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