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女士想着快到年底了,可能真的是店家在促销,不加思索就拿起手机对着店家发过来的二维码扫了一下。却不料,这一扫,便扫出了麻烦。朱女士再次上网发现,不但中意的衣服没有拍到,自己的支付宝账户还少了18112元。
如今,在餐厅、地铁、商场,甚至在街边小广告上,二维码已无处不在。可是,由扫二维码带来的风险也日益显现。
图为:扫二维码的风险日益显现,专家提醒别盲目扫码
扫码送红包 1.8万元被“扫”走了
去年12月13日,像往常一样,住江夏的朱女士在淘宝上寻找自己中意的宝贝。当她看到一件价值500元的毛衣后,很是喜欢,就拍了下来。让她惊喜的是,刚拍下宝贝,店家便跟她联系,说是要送她“红包”,只要扫一下二维码。朱女士想着快到年底了,可能真的是店家在促销,不加思索就拿起手机对着店家发过来的二维码扫了一下。却不料,这一扫,便扫出了麻烦。朱女士再次上网发现,不但中意的衣服没有拍到,自己的支付宝账户还少了18112元。
慌了神的她立即报警,警方让朱女士拿着立案号,立刻联系支付宝客服。很快,支付宝方面将朱女士账户冻结。经查,骗子用朱女士的支付宝账户,在网上拍下4部苹果5S手机,并通过朱女士的支付宝账户付款18112元。而支付宝账户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朱女士手机扫码后“中毒”。
今年1月17日,警方在浙江余姚市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李某交代,他还另外作案一起,利用上述同样的伎俩,先后10次使用受害人尹女士的支付宝账户购买总额为6896元的商品。
二维码藏毒 拦截短信改支付宝密码
近日,李某因涉嫌盗窃罪被移至江夏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李某使用的是什么伎俩?怎么手机扫了一下二维码,支付宝账户就被盗了呢?
据到案后的李某交代,他在一个QQ群里认识了网友宋某(已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被起诉),宋某传给他一个“apk”木马程序,他把该木马放到网盘里,然后生成一个二维码。
之后,李某又花150元买到一个淘宝店铺,然后传上一些时尚漂亮衣服的照片,价格定得较低。只要顾客有意向购买,他便会发二维码给顾客,承诺“只要手机扫码,便能优惠”。“顾客扫了后,下载安装apk,木马便植入手机,我很快就能知道手机号。支付宝账号很多就是手机号。”至于密码,李某说,他会用支付宝密码“手机校验码找回”功能,支付宝会给绑定手机发一个校验码短信。而木马能拦截短信,并自动发到李某的手机上来,受害者本人却看不到。李某表示,有了校验码,他就可修改支付宝登录密码,而且能截取淘宝、银行发过来的验证码短信,很容易划走账户内的钱。
技术实验
二维码制作 一分钟就可轻松完成
专业制作二维码的武汉矽感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实地演示了如何制作二维码,并对二维码病毒进行测试。
工作人员首先下载了两个带有病毒的程序,分别是“某抽奖活动”和“某交友网站”,这也是当下经常遇到的两种网络诈骗。然后将病毒程序上传至网盘,并复制下程序的链接。接着,试验人员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一个在线二维码生成器。这种生成器在网络上很普遍,很容易找到。
工作人员将“某抽奖活动”的病毒链接输入到生成器左侧的空白区域内,点击下面的“继续生成”按钮,一个二维码就制作完成。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
紧接着,工作人员用自己的手机扫了扫生成的二维码,扫码后出现的正是“某抽奖活动”的链接,打开便是各种中奖信息。试验员介绍,如果继续操作下去,手机将中毒,手机信息将被掌控。不法分子正是用这种方法,掌控手机信息而修改支付宝密码,从而盗走消费者的钱财。
利用同样的方法,工作人员制作了带有病毒的“某交友网站”的二维码,手机扫描后同样是打开一个链接,操作下去就会手机中毒。而一旦中毒,用户的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财产信息就会泄露。
专家说法
别盲目扫码 手机上装安全软件
如今二维码已覆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如何辨识真假?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张健教授提醒广大消费者,在扫描二维码前一定要确认该码是否出自官方和正规的网站,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要盲目扫描。消费者最好在手机上安装相应的安全软件,如腾讯手机管家、360手机卫士等,以防止二维码病毒侵入手机。消费者应尽量使用有安全验证功能的软件扫描二维码。如果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安装好以后,最好先用手机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
监管显空白 亟待加强法规建设
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付军律师指出,目前市场对二维码的监管还是“一片空白”,制作二维码没有任何规定,发布二维码也没有任何限制,整个行业处在一种自由化的状态。而二维码是否藏有病毒,从外观上是无法辨别的,用户一旦误扫“藏毒”二维码,很可能导致隐私泄露、账户被盗等情况的发生。
付军律师称,二维码本质上只是一种信息编码方式,是柳叶刀还是凶器关键看掌握在谁手中。对二维码使用的监管缺失以及行业的低门槛才是其安全隐患的根源。
付军律师建议,在行业和技术标准出台之前,消费者“扫一扫”时,应尽量先核实该二维码的来源,选择正规企业、商家发布的二维码来扫描。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亟待加强恶意手机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信誉、认证入手,进一步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佰佰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