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谁来安抚“独一代”的养老焦虑?

2022-03-24 20:06:32 来源: 财经天下周刊
3571人阅读 0条评论
导语:

谁来安抚“独一代”的养老焦虑?养老已经不是某个家庭的个别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投入力量的公共事业。然而高投入、长回报期的现实问题,依旧击退了不少玩家,行业仍在等待一个破局者。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8.7%。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在这背后,形成了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市场需求空间。大家日益形成这样的共识:养老已经不是某个家庭的个别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投入力量的公共事业。然而高投入、长回报期的现实问题,依旧击退了不少玩家,行业仍在等待一个破局者。

“我有一个养猪场,能改做养老院吗?”2018年时,郑州养猪场场主李乐曾向安睿福祉合伙人王悦咨询。

此前,从一组数据中,李乐看到了养老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2018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49亿”。他还注意到,相关部门借此出台了一系列用地优惠、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的利好政策。

他乐观地觉得,转行做养老,没准能比养猪更有前景。然而,听完了王悦算的账,李乐不由打起了退堂鼓。王悦说:“我们某个省级养老中心项目,是一个投资11亿、占地250亩、大约3500张床位的综合型养老服务设施,它的静态投资回收期约是11年。”

养老行业毋庸置疑已经火热了许多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能频频听到养老公寓、养老地产、养老旅游、养老社交这样的相关概念。然而,即便行业已经热闹了许久,社会各个方面也做过很多积极探索和尝试,可人们还是不难发现其中的缺憾——相关产业的发展依然处于低级阶段。

养老行业的确需要像李乐这样的跨界参与者,但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它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目前,按照相关政策规划,居家养老是最为主流的养老模式,除了需要子女承担相应的赡养义务外,也离不开企业和政府的支持。

从2008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了“居家养老”的表述,最新出炉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养老”一词多达10次。

然而,人口老龄化浪潮汹汹袭来,现行的医疗养老资源、社会保障制度,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居家养老真的能够探索出一条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有效途径吗?企业们又该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力量?

“独一代”的养老焦虑袭来

眼下,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不仅要直面四位老人的赡养负担,也不得不开始思虑起将来的养老问题。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大学毕业后,身为独生子的郑亮没有回到父母身边,而是选择留在大城市杭州工作生活。杭漂七年,他顺利进入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按部就班地相亲、结婚、生子。

尽管工作压力不小,但郑亮觉得一切有条不紊。唯独想起远在老家的父母时,郑亮还是有些惆怅,“相比有很多孩子的家庭,独生子受到了更多的照顾和宠溺,但相应的,在他们长大之后,作为家中独苗也需要背负更沉重的责任和负担。尤其是婚后,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两个人就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压力可想而知。”

身处北京的李斯也有相同的担忧。前不久,倒春寒的北京迎来一场大面积降雪。虽然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但李斯已经出嫁在外,平日里陪伴父母的时间并不多。下雪这天她一直提心吊胆,生怕父母出门滑倒。“60多岁的人了,摔一下那可是大问题,我肯定得请假回去照顾他们。”李斯说,想到这儿她总是不由得担心起父母未来的养老问题。

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来临,养老开始成为许多人迫在眉睫的难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8.7%。预计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峰值。

传统观念中,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中,养老需求以家庭为单位并被个别子女消化,老年人的陪护和照料需求,以及部分生活开销均由子女承担。

然而,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无法面对日益增长的挑战,单单凭借子女抚养老人,尤其是对于“80后”与“90后”独生一代,显然已经无力完全解决问题,需要社会和政府层面的积极介入: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剧变让这一代的子女不得不承受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浪潮中,异地求学、工作的群体日益庞大,承担老人赡养义务的传统角色在家庭中缺席,养老所需的人员出现巨大缺口。

但是,与庞大的市场空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面向居家养老的配套支持和市场发展依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专业化低下,供需矛盾凸显。

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调查发现,对于居家养老,老人普遍存在着养老资源焦虑、财富焦虑、尊严失落、子女负担、孤独等心理困扰,以及健康误导、就医问诊困难、专业上门护理难寻、失智易受护工欺负等困扰。这九大痛点使得许多老人的养老生活品质和尊严无法得到保障。”

在感受到赡养老人压力的同时,这一代年轻人也开始为自己焦虑:二三十年后,在老龄化社会进一步加剧的未来,情况会好转吗,自己的老年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吗?

这代年轻人,还面临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养老的钱从哪儿来?

一个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养老三支柱中,作为第一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险只能填补不到一半中国居民对于养老支出的需求。而最近两年,受疫情等多因素影响,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正在逐年下滑。换言之,当下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多年后,很可能领不到那么多了。

来自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的数据显示,2019年城乡老年居民月领养老金水平只有164元,其中明确由政府承担的基础养老金部分,每人每月的最低标准为88元。

望而却步的投资者

即然养老需求高,产业空间大,为何居家养老的相关产业却停滞不前?阻碍居家养老市场发展的症结,到底出在了哪儿?

按照政策规划,90%老人将在家中养老,7%老人依托社区养老,3%或4%老人会在机构养老。但时至今日,理应占据养老服务市场90%份额的居家养老,却迟迟未能发展起来。

回溯过往,早在2008年,居家养老的概念就已提出。此后数年,上到全国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下到各地出台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居家养老作为关键字眼从未缺席,但始终是“政策不落地、企业不愿进”。

归根结底,主要的矛盾还是来自于居家养老的盈利特性。

由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角度,养老的投入远不能覆盖相应的成本投入。海通证券曾对北京、上海、中国台湾等地方的多种养老模式进行调研,据测算,居家养老的净利率约为15%,高端机构养老的净利率约为1%,中低端机构养老与日间托老均难以实现盈利。

养老机构的盈利问题始终困扰着入局者。一位养老行业从业者曾表示,目前中国的养老机构基本上30%属于微利经营,30%收支持平,还有30%是亏损的。

这导致了一个畸形的行业现状——尽管需求端的老年人口数量猛增,但在供给端却呈现着服务人员数量、基础设备断崖的情况。

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庞大而刚性的对专业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但我国的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即使是一线城市的养老院,失能及半失能老人和护理人员也只能达到6:1,护理人员短缺,比例严重失衡,对居家养老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巨大掣肘。

再比如,社区配套设施无法适应老年人需求也成为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障碍。针对老年人需要解决的多层住宅楼梯改造或加装电梯不足、无障碍设施不足、公共设施不足或缺少维护等问题依然凸显。

巨大的专职人员缺口、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投入,让养老从业者面对需求日增的居家养老市场只能望而却步。

入局玩家必须有过硬的实力

居家养老的复杂性,的确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一方面,居家养老需要提供的服务种类多而复杂——千人千面、包罗万象,另一方面,居家养老的照料,更需要日间照顾以及7*24小时全天候的健康、医疗服务。

养老是重资产赛道,考量的并非单点突破能力,而是整合作战能力。因此,要成为“居家养老”的供给机构,能力一定要充足且过硬,这要求机构有深厚且长线的匹配资金,提供线上、线下优质服务的能力,以及先进、强大科技支撑。

(图/视觉中国)

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认为,“医疗市场的潜力巨大,但也很复杂,不能只是瞄准其中一点,必须要有长期的全方位的策略才能对其充分渗透,抓住医疗需求要看生态圈哪个地方能创造价值。”

以险资切入医疗大健康领域,这早已纳入中国平安的战略版图。早自2014年起,平安内部曾开始孵化自己的医疗服务团队,目前已有约2000人规模的自建医疗团队,为老人提供7*24小时全天候远程诊疗。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在2020年年报董事长致辞中表示,“金融是现在时,医疗是未来时,是平安下一个10年的大布局。”

到了2022年3月1日,平安正式推出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到一个月,这套服务体系发展至全国20个城市,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上市开售。

即便是实力硬的玩家,入局养老产业无疑也会面临相同的困难。那么相比其他险资的重金投入,“平安式”的居家养老有何不同?

与其他险资的重资产、重投入相比,中国平安的居家养老决定采用全新的模式探索,以轻资产、可复制、可规模化的方式,将养老服务进行“普惠化”。

具体来说,一方面,平安通过信息化手段,降低机构建设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强大的医疗资源,构建专业化、品质化服务团队,提高供需匹配度。

专业化服务方面,针对有线下就诊需求的老人,平安支持全国百强医院、三甲医院绿通服务,为行动不便、流程不熟的老人提供就医便利,解决就诊问题。在李斯看来,这实际解决了当下子女的巨大隐忧,“带老人看病其实是现在儿女与父母最大的矛盾,因为即便是在大城市,医疗资源也非常的紧张,有时候看个病,子女一天时间就没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玩家都可以采用中国平安的这套打法,毕竟这考验的是中国平安背后长期的医疗资源能力,也可谓是厚积薄发。细看下来,2014年,平安健康成立;2016年,平安医保科技成立……2020年9月,平安首次全面披露医疗生态圈战略,将旗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打通,全面覆盖政府、用户、服务方、支付方、科技五大方面。

对于如何降低成本,平安的解法是最大程度使用科技的力量。平安通过一系列科技化信息产品,来降低企业成本压力。比如,在养老机构人员成本不断上升,大量人才空缺,护理员难招等难题下,平安为客户提供了智能终端,通过智能管家呼叫专属的家庭医生服务。

截至2021年12月末,中国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7008项,累计达38420项,公司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排名从全球第三位跃居至第一位,金融科技、数字医疗专利申请数排名也居全球第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1个专属管家、10大服务场景和1套监督体系,让客户充分体验到“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管家专心”。同时,还打造了6大保证体系,确保居家养老供应商的服务质量,代表老人监督服务过程,可防止老人因健康误导乱就医、乱花钱的情况,节省医疗和养老服务费用。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在这背后,形成了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市场需求空间。大家日益形成这样的共识:养老已经不是某个家庭的个别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投入力量的公共事业。在现实的矛盾之下,人们依旧在等待一个真正的破局者。


责任编辑:张奕

点赞数 推荐 0
收藏数 收藏 0

关键词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

今日关注

佰佰原创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