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

2016-03-17 09:07:30
1127人阅读
导语: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实际情况制订本预案。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四川省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实际情况制订本预案。
  
  一、2009年全省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一)致灾因素分析。
  
  我省地跨我国二、三级地形台阶,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复杂多变,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共发育规模和危害程度不等的崩塌、滑坡约10万余处,泥石流沟3000余条。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的控制,同时与暴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1.控制因素。我省西部山高谷深,南北向河流侵蚀强烈,河谷切深2000米-3500米,斜坡多大于35°。地壳以抬升为主,褶皱强烈,地震频繁,活动性断裂密集发育,历经多期构造运动,由变质岩、花岗岩组成的岩体破碎,侵蚀、寒冻、冰蚀等外力地质作用强烈,极易产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就位于该区域。东部盆地群山环绕,盆底以川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3个次级地貌单元为主,盆周山地海拔2000米-3000米,在褶皱紧密的地应力集中地带,岩石挤压破碎,以发育中小型滑坡、崩塌为主,泥石流次之。
  
  2.主要影响因素。
  
  暴雨影响:地质灾害大多伴随着暴雨天气产生,但在地区分布及严重程度上有所差异。盆周地区日降雨100-200mm以上的暴雨和特大暴雨易激发崩塌、滑坡的产生。降雨期间,地质灾害的发生普遍具有群发性和滞后性,同时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强。西部地区泥石流受暴雨强度的影响极为明显,具突发性和短暂性,极易形成暴雨型泥石流,危害严重。
  
  地震影响:我省为地震多发区,地震多分布在川西及川西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地震带和龙门山断裂带上。强震以其巨大能量破坏了岩体原有结构和山体稳定,在地震力反复震动冲击下,岩体破碎松动,发生巨大变形而失稳解体,由此产生大量崩塌、滑坡,在暴雨作用下崩坡积物易导致泥石流的形成。据排查资料统计,处于“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39个县(市、区)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8061处,威胁15.8万户64万人的生命和303.8亿元资产的安全。我省广大山区特别是地震灾区地质环境条件急剧恶化,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是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山区,地质灾害相对较发育。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在恢复重建过程中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爆破、开挖、堆载、切坡等)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剧,其诱发、加剧或产生新的地质灾害的数量和频率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根据四川省气候中心预测:预计2009年我省平均气温偏高,旱涝交替出现,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高,全省年降水量总体略少于常年。5-6月主要多雨区位于川西高原及盆地东部部分地区,盆地其余地区有夏旱发生。7-8月主要多雨区位于盆地南部及川西高原南部,盆地东北部接近常年,上述地区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9月降水盆地北部、川西高原南部略偏多,省内其余地区略偏少。
  
  汛期期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降水偏少,“8·30”攀枝花-会理地震灾区降水偏多。
  
  本次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采用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和降雨趋势分析相叠加的方法,结合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多、人类工程活动多、防范风险大的实际情况,2009年我省汛期由降雨、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的范围和强度较常年偏重。
  
  二、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期。
  
  我省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的影响十分明显,除一些小规模的崩塌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时间分布规律性不明显。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汛期(5-9月),每年汛期当降雨时间较长并伴有连续大暴雨时,各类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将明显增多,并表现出较强的同发性和滞后性。因此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以汛期(5-9月)作为重点防范期。

责任编辑:胡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