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遇到校园暴力,该怎么办?

2020-07-23 15:21:04 来源: 三分钟说心理 1878人阅读
导语:

校园欺凌事件如今已变得越来越普遍,给“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我们要敢于向校园欺凌事件说不。

读者来信:

大学寝室5个人,我被其他4个人排挤,每天都害怕回寝室,可是必须得回去不可能外宿,该怎么克服恐惧心理?我该怎么办?

心理解答:

校园欺凌事件如今已变得越来越普遍,给“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我们要敢于向校园欺凌事件说不。

遇到校园暴力,该怎么办?

1.欺凌者的性格特征

很多独生子女被父母惯坏,性格叛逆,恃强凌弱,再加上人际关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很多人会把负面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

尤其是自己嫉妒、看不顺眼,或弱小的人群,以达到释放和发泄压力的作用,心理学中称为移情。

移情(Transference),即转移情绪和注意力,出于此心理,“恃强凌弱”的校园欺凌事件频出不穷。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欺凌者属于跟风和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

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学生之间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如果团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欺凌他人,如果自己不跟风做出同样的行为就会脱离群体,或者被群体抛弃。所以,部分人被迫做出欺凌行为。

2.被欺凌者的性格特点

①性格软弱,内心脆弱

被欺凌者,常常是看上去比较“柔弱”的人,一方面是体形上,更深层次的却是在心理上。性格软弱,内心脆弱的人最容易招人欺负。

对于别人提出无理的要求和专横,不敢拒绝说不,也不敢为自己伸张正义,常常表现为妥协退让,在欺凌者看来就是个“软柿子”,好欺负。

②顺从

因为妥协退让,就表现为无原则的顺从,即使违背了自己的做人准则,他们在强者面前又不得不低头。

③敏感

被欺凌者在遭到无端的欺负、排挤、讽刺后,内心非常难受,极为敏感,不敢向他人倾诉并寻求帮助,害怕欺凌者知道后借机强加报复。

④焦虑

因为敏感和软弱,担心会突然遇到欺凌者,总是担惊受怕,不敢去欺凌者经常去的地方,也不敢回宿舍,害怕他们再次欺负,表现出极强焦虑感。

3.如何逃离欺凌事件?

①沟通

私下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找欺凌意识薄弱的,并有从众心理的欺凌者交谈,询问总是被欺负和排挤的原因。

借此机会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烦躁、无奈和苦衷,以唤起欺凌者心中的愧疚、同情心,达到共情的目的。共情(empathy),即同感,同理心。

有时可能因为他人看不惯自己的小习惯,生活方式,说话处事风格等,也可借此机会改正。深入敌后,各个击破。只要有人肯为你说话说情,被欺凌就有所转机。

②早睡早起,锻炼身体

经常熬夜的人胆经不通,导致胆小怕事,多疑,做事没主张。早睡早起,在生理上改变胆小怕事的不利因素。

体格过小、瘦弱,或过于肥胖的人容易遭人欺负和嘲讽。人通常喜欢捏软柿子,当你看上去体格健壮了,被欺负的概率也会降低。

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升耐力。在饮食方面,多吃高蛋白和高纤维的食物,也能增强体格,让自己更强壮。

③参加竞技性运动

打篮球、踢足球一些竞技性的运动能增多身体之间的接触,让自己体格更强,更有自信心,从而改变性格软弱,内心脆弱的缺点。

有条件也可以学学跆拳道和拳击,可以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警示到别人你不是好欺负的。

当然以暴制暴的行为并不可取,它可能会起到反效果,从而加强别人的报复心理,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学习这些只为了强身健体,在士气上打压欺凌者。

④敢于说不

对于无理和违背自己原则的要求与行为,我们要果断说不,敢于与欺凌者对抗,绝不能委曲求全,心理学中有个得寸进尺效应。

得寸进尺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

指的是答应了别人的微不足道的要求后,为了保持给人前后印象的一致性,我们很可能还会答应别人更大的要求。

同样的,当欺凌者提出了无理的小要求后,被欺凌者如果没有拒绝而采取行动,或委曲求全,那欺凌者就会得寸进尺从而提出更无理的要求,或采取更严重的欺凌事件。

为了避免更严重的欺凌事件的发生,我们在一开始要敢于向恶势力说不。

⑤适当寻求他人帮助

当我们在遭到欺凌事件后,可以找信赖的人向他们倾诉,请求他们的帮助,听听他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和建议,趁此机会也可以培养自己的交际团体。

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可以联合其他的被欺凌者请求学校的帮助,在学校的支持下,共同打压欺凌事件。

校园欺凌事件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极大,作为校方要严加管理,作为被欺凌者在保护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坚决说不,绝不妥协。


责任编辑:张奕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相关阅读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