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自然灾害 > 飞虱

飞虱(Delphacidae)飞虱科,分布在中国各省,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发生多。寄主有水稻、英白、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物。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

飞虱是半翅目飞虱科的通称,全世界近2000种。中国约200种。全部植食性,很多种生活于禾本科植物,是农业的重要害虫,如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等。有一些种还传布植物病毒病,如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缩病等。飞虱体型小,长多在5毫米以下。大多以卵或若虫越冬。1年发生3~4代以至10代以上。越冬卵产在寄主组织里。若虫则蛰伏于冬季寄主或杂草中,天气转暖便孵化或活动取食。已知有些种(如褐飞虱、白背飞虱等)只能在南方越冬,每年至植物生长季节,由南方向北方飞迁,侵入农田为害。成虫和若虫都刺吸植物液汁。取食禾本科植物的种类多在植株茎杆上刺吸,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可使叶片发黄,甚至整株干枯和倒伏。成虫和若虫都善走能跳。成虫还可以飞迁,大多有趋光性。

1、叶菜类:以鲜嫩叶片及叶柄为产品的蔬菜。

①普通叶菜类——小白菜、叶用芥菜、乌塌菜、薹菜、芥兰、荠菜、菠菜、苋菜、番杏、叶用甜菜、莴苣、茼蒿、芹菜等。

②结球叶菜类——结球甘蓝、大白菜、结球莴苣、包心芥菜等。

③辛香叶菜类——大葱、韭菜、分葱、茴香、芫荽等。

④鳞茎类——由叶鞘基部膨大形成鳞茎,如洋葱、大蒜、胡葱、百合等。

(4)花菜类:以花器或肥嫩的花枝为产品,如金针菜、朝鲜蓟、花椰菜、紫菜薹、芥蓝等。

2、果菜类:以果实及种子为产品。

①瓠果类——南瓜、黄瓜、西瓜、甜瓜、冬瓜、丝瓜、苦瓜、蛇瓜、佛手瓜等。

②浆果类——番茄、辣椒、茄子。

③荚果类——菜豆、豇豆、刀豆、豌豆、蚕豆、毛豆等。

④杂果类——甜玉米、草莓、菱角、秋葵等。

飞虱的繁殖方式是卵生的,全世界近2000种。中国约200种。全部植食性,很多种生活于禾本科植物,是农业的重要害虫,如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等。有一些种还传布植物病毒病,如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缩病等。飞虱体型小,长多在5毫米以下。大多以卵或若虫越冬。1年发生3~4代以至10代以上。越冬卵产在寄主组织里。若虫则蛰伏于冬季寄主或杂草中,天气转暖便孵化或活动取食。已知有些种(如褐飞虱、白背飞虱等)只能在南方越冬,每年至植物生长季节,由南方向北方飞迁,侵入农田为害。成虫和若虫都刺吸植物液汁。取食禾本科植物的种类多在植株茎杆上刺吸,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可使叶片发黄,甚至整株干枯和倒伏。成虫和若虫都善走能跳。成虫还可以飞迁,大多有趋光性。

1、成虫:飞虱体型小,长多在5毫米以下。触角生于复眼下方的凹陷内,粗大的第2节上具有感觉孔。中胸生有翅基片。前翅两条臀脉在基部合并成丫形。后足胫节末端有一能活动的大距

2、卵:香蕉形,数粒至20粒排成1条飞虱科或2条,成块状产于植物组织中。

3、若虫:与成虫外形相似,颜面中域额区有2条中纵脊,与绝大多数仅有一脊或一分叉脊的成虫不同。若虫期共有5龄。成虫羽化后经3~5天开始产卵,每一雌虫一生可产卵300~500粒。一般完成一代的时间较短:卵期1~2周,若虫期2~3周,成虫期2~4周。1年发生3~4代以至10代以上。

我国南方有冬秧或冬季再生稻和落粒自生苗能存活的地区才能越冬,各地每年迁入的初发虫源比褐飞虱早,持续时间长,且峰次多。年发生世代因地而异,吉林每年发生2代,辽宁3代,江苏、河南3-4代,湖南、四川6代,贵州6-8代,广西6-9代。在25℃下完成一世代约26天。发生区分别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害分蘖至圆秆拔节期的早、中稻,在南岭以南的晚稻区9月中、下旬受害亦重,常年为害较重韵稻区有西南、南岭、闽北、汉水流域、淮河流域及以北稻区。

白背稻虱亦属长距离迁飞性害虫,我国广大稻区初次虫源由南方热带稻区随气流逐代逐区迁入,其迁入时间一般早于褐飞虱,一年发生1~1l代不等。白背稻虱在稻株上的活动位置比褐飞虱和灰飞虱都高。成虫具趋光性,趋嫩性,生长嫩绿稻田,易诱成虫产卵为害;卵多产于水稻叶鞘肥厚部分组织中,也有产于叶片基部中脉内和茎秆中,有5—28粒,多为5~6粒。长翅雌虫可产卵300~400粒,短翅型比长翅型产卵量约多20%。若虫一般都生活在稻丛下部,位置比褐飞虱高。3龄以前食量小,为害性不大,4~5龄若虫食量大,为害重。白背稻虱的温度适宜范围较大,在30℃高温或15℃低温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对湿度要求较高,以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大发生。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成、若虫均能取食,但以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增殖快,受害重。

飞虱的越冬虫态和越冬区域因种类而异。褐飞虱在广西和广东南部至福建龙溪以南地区,各虫态皆可越冬。冬暖年份,越冬的北限在北纬23°~26°,凡冬季再生稻和落谷苗能存活的地区皆可安全越冬。在长江以南各省每年发生411,部分地区世代重叠。其田间盛发期均值水稻穗期。白背飞虱在广西至福建德化以南地区以卵在自生苗和游草上越冬,越冬北限在北纬26°左右。在中国每年发生38代,为害单季中、晚稻和双季早稻较重。灰飞虱在华北以若虫在杂草丛、稻桩或落叶下越冬,在浙江以若虫在麦田杂草上越冬,在福建南部各虫态皆可越冬。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中、下游56代,福建78代。田间为害期虽比白背飞虱迟,但仍以穗期为害最烈。

成、若虫刺吸水稻等寄主汁液,引起黄叶或枯死。 形态特征,长翅型雌虫体长3.3—3.8mm,短翅型体长2.4—2.6mm,浅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顶稍突出,长度略大于或等于两复眼之间的距离,额区具黑色纵沟2条,额侧脊呈弧形。前胸背板、触角浅黄色。小盾片中间黄白色至黄褐色,两侧各具半月形褐色条斑纹,中胸背板黑褐色,前翅较透明,中间生1褐翅斑。卵初产时乳白色略透明,后期变浅黄色,香蕉形,双行排成块。末龄若虫体长2.7mm,前翅芽较后翅芽长,若虫共5龄。白背飞虱耐寒力较褐飞虱强,越冬地区范围稍广,海南岛南部和云南最南部地区为终年繁殖区,越冬北界暖冬年份在北纬26℃左右。

飞虱的越冬虫态和越冬区域因种类而异。褐飞虱在广西和广东南部至福建龙溪以南地区,各虫态皆可越冬。冬暖年份,越冬的北限在北纬23°~26°,凡冬季再生稻和落谷苗能存活的地区皆可安全越冬。在长江以南各省每年发生4~11代,部分地区世代重叠。其田间盛发期均值水稻穗期。白背飞虱在广西至福建德化以南地区以卵在自生苗和游草上越冬,越冬北限在北纬26°左右。在中国每年发生3~8代,为害单季中、晚稻和双季早稻较重。灰飞虱在华北以若虫在杂草丛、稻桩或落叶下越冬,在浙江以若虫在麦田杂草上越冬,在福建南部各虫态皆可越冬。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中、下游5~6代,福建7~8代。田间为害期虽比白背飞虱迟,但仍以穗期为害最烈。

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与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一样,皆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对害虫的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它们皆具有优良的内吸和渗透活性,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施药后,吡虫啉被植物快速吸收,并向顶传导,具有良好的根部内吸活性。其可用于防治叶蝉、飞虱、蚜虫、蓟马、粉虱,同样对土壤害虫、白蚁等有效。

1、噻嗪酮是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对飞虱、叶蝉等幼虫有特效。噻嗪酮缩短成虫寿命,减少产卵量,并且产出的多是不育卵。一般在药后3~7天才能有防效,对飞虱、叶蝉、粉虱等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效期长;

2、烯啶虫胺用于水稻既可茎叶处理,也可土壤处理。主要用于水稻和温室作物防治蚜虫、蓟马、叶蝉、飞虱和其他刺吸式口器害虫。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