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手机
佰佰安全网 > 佰佰知识 > 安全百科 > 医疗卫生 > 反刍

反刍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反刍主要出现在哺乳纲偶蹄目的部分草食性动物身上,例如羊以及牛,这些动物被统称为反刍动物,归属于哺乳纲偶蹄目反刍亚目。除此之外灵长目的长鼻猴也会进行反刍。

反刍胃的组成

偶蹄目反刍亚目动物(牛、羊、鹿等)的胃分为四部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其中只有皱胃是分泌胃液的部分。牛瘤胃的容积为100~300升,约占四部分胃的80%。瘤胃内有大量微生物,包括原生动物(纤毛虫为主)和细菌。瘤胃本身并不分泌酶,所有瘤胃内的酶全是由微生物产生。网胃在瘤胃前方,抵着横隔和肝。网胃内壁呈蜂窝状,网胃内同样进行着微生物消化。

反刍过程

可以是由瘤胃直接逆呕上行至口,也可以从瘤胃陆续进入网胃,再由网胃返回口中。经口腔中颊齿的细致咀嚼后再次咽回瘤胃,这一反刍和咀嚼过程可以再次重复进行,直至彻底嚼碎后,食物再从瘤胃经网胃而入瓣胃。瓣胃近球形,内壁有许多平行的叶片(故俗称百叶)。瓣胃的叶片提供广大的面积,食糜在叶片间受到压挤,使成更细碎的食糜,同时,瓣胃也吸收一部分水和低级脂肪酸。皱胃是唯一分泌消化液的部分,相当于其它兽类的胃本体,胃腺的分泌物中含有胃蛋白酶和盐酸。

1、进食特点

多数反刍动物的胃都分为四个部分、或四个腔。最坚硬的食物首先进入第一个腔——瘤胃,并储存在那里。

随后瘤胃慢慢地将食物转移到第二个腔——蜂巢胃。胃中的微生物则开始分解食物,并使其聚集成一个球体,称为“反刍团”(boluses或。

待反刍动物休息的时候,这个食团会通过食道返回动物的嘴里,被仔细咀嚼并混合唾液中的酸性物质进一步消化分解。反刍动物又将其咽下进入第三个腔——重瓣胃。

然后进入最后一个腔——皱胃,并通过其中的胃液完成最后的消化。

2、消化特点

反刍动物的消化分两个阶段:首先咀嚼原料吞入胃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再次咀嚼。反刍动物在解剖学的共同特征是均为偶蹄类。

反刍动物的胃多分为四个胃室(骆驼分三个胃室),分别为瘤胃、网胃、重瓣胃和皱胃;前两个胃室(瘤胃和网胃)将食物和唾液混合,特别是使用共生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食物反刍,经缓慢咀嚼以充分混合,进一步分解纤维。然后重新吞咽,经过瘤胃到重瓣胃,进行脱水。然后送到皱胃。最后送入小肠进行吸收。

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小反刍治疗方法

1、羊舍周围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两次。

2、使用羊全清配合刀豆素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2天。

3、针对怀孕的母羊按照治疗量每天分两次注射,两天后化脓的部位出现结痂,结痂后完全恢复正常。

小反刍流行特征

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比较严重。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本病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处于亚临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小反刍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病牛相似。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常出现病变,而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病变部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肠可见糜烂或出血,尤其在结肠直肠结合处呈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据资料显示,骆驼、鹿、长颈鹿、羊驼、羚羊、牛、羊等偶蹄类动物都是反刍动物。

1、骆驼

骆驼由于胃内附生有水俘,作储水用,故能耐渴。骆驼鼻子构造异常特别,鼻腔内布满弯曲微小气道。当骆驼大量消耗水分时,其分泌物变得干燥,形成硬膜。骆驼呼气时,这种硬膜能吸收来自肺部的水分;当它吸气时,贮藏在硬膜中的水分又被送至肺部反复循环。

2、鹿(长颈鹿、梅花鹿等)

鹿科,哺乳纲,偶蹄目。体型大小不等,为有角的反刍类。其特征是生有实心的分叉的角。一般仅雄性有1对角,雌性无角。目前全世界约有34种。体长0.75~2.90米,体重9~800千克。共16属约52种。分布于:欧亚大陆、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北美洲、南美洲的南纬40°以北地区及西南非洲。

  • 评论
  • 评论
以下网友言论不代表佰佰安全网观点 发表
为更好的为公众说明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来源于网络的图片插图,无任何商业性目的。适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之规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受到影响,请与我方联系,我方核实后立即删除。

相关阅读